城市更新如何避免“头痛医头”?河北创新解题思路。近日,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全面启动2025年城市(县城)体检工作,构建“片区体检+专项体检+常规体检”三维诊断体系,通过数据赋能、机制创新,为城市更新开出精准“药方”。此举标志着河北城市治理从“大拆大建”迈入“全域把脉、系统施治”新阶段。
“片区体检”破题:从工业锈带到活力秀场
在唐山弯道山片区,城市体检正书写老城复兴的传奇。这片承载着百年陶瓷工业记忆的土地,曾面临文化断层、设施老化等“城市病”。2023年,唐山创新“体检先行”机制,通过无人机航拍、三维建模等技术,精准识别出文化空间利用率不足、绿地海绵功能缺失等27项问题,量身定制包含6大类40余个项目的更新方案:
工业遗产活化:将废弃沿河瓷厂改造为陶瓷文化小镇,植入沉浸式陶艺工坊、数字陶瓷博物馆;
韧性系统升级:投资2.3亿元实施海绵化改造,年雨水径流控制率提升至85%;
冰雪经济赋能:利用工业遗址建设华北首个城市滑雪场,2023年冬季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。
这套“问诊-开方-治疗”闭环机制,成功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。2025年,河北将在全省推广“唐山模式”,重点划定老旧街区、工业遗址、低效商圈等更新单元,建立“问题清单+资源清单+项目清单”转化机制,推动“沉睡资产”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“地下生命线”专项体检:织就城市安全网
面对城市“看不见的危机”,河北将地下管网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。在石家庄,全国首个地下管网“CT诊断中心”投入运行,通过地质雷达探测、智能机器人巡检等技术,已完成2.6万公里燃气、供水等管网“深度体检”,发现隐患点384处。该市创新“三全机制”:
全周期管理:建立15年更新改造滚动计划,动态监测管网健康指数;
全要素建档:构建地下管网数字孪生平台,精度达厘米级;
全链条处置:形成“预警-评估-修复”智慧闭环,应急处置效率提升70%。
2025年,河北将投入38亿元专项资金,完成五类管网“全面体检”,重点整治燃气橡胶软管老化、雨污混接等突出问题。同步推进智慧管网建设,计划在雄安新区、廊坊临空经济区等区域试点“地下管廊+物联网”新模式。
“常规体检”数字化:构建城市治理新范式
在省级城市信息模型(CIM)平台支撑下,河北正打造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。保定市运用卫星遥感技术,精准识别出23个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缺口,据此新建社区食堂、养老驿站56处;邯郸市通过手机信令大数据,优化调整12条公交线路,通勤幸福指数提升32%。
2025年体检工作将深化技术融合:
智慧诊断:运用AI算法分析20万份居民满意度问卷,精准定位民生痛点;
动态监测:搭建城市健康指数驾驶舱,实时预警交通拥堵、内涝风险;
协同治理:打通住建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壁垒,实现“一屏统管”。
河北城市体检的创新实践,本质上是治理思维的重构——从“经验决策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从“碎片改造”转向“系统更新”。当“城市医生”拿起数字听诊器,当每寸土地都被赋予“健康档案”,城市更新便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,而是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的整体跃升。这场静悄悄的城市治理革命,正在燕赵大地书写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篇章。

/

/馆陶县

/